歌鼟新“茶棚”
茶棚对歌
老茶棚演新戏
农耕时代,“坐茶棚”是苗族青年男女们社交恋爱的主要方式;是学苗歌、唱苗歌,比试肚才和智慧重要手段;更是历练人生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
宋代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辰、沅、靖州蛮,男女未婚娶者,聚而踏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有‘一家女不吃两家茶’之谚”。这里记载的就是靖州一带苗族“坐茶棚”的习俗。由此可见,此俗在宋代已经形成,年代相当久远。在《锹里地理歌》中有“古一古二吃牯脏,三十三锹开茶棚”之说。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从前,每逢农历“戊日”,外村寨的他姓小伙子们会打扮一新,早早来到苗寨村旁的茶棚,唱起相邀歌,邀请寨子里的苗家姑娘出来“坐茶棚”,姑娘们便会穿新戴银相约应邀前来。青年男女进入茶棚后,各坐一方,一唱一答,形式有唱有和,韵律有起有落,节奏有舒有缓。甚至有木叶伴奏,歌声悠扬,曲律典雅。通常会引来寨子里的男女老少驻足聆听,欣赏评论。歌声、笑声和掌声交织在一起。此情此景,勾起中老年人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无限回味;引来小伙子的悉心学习和精心模仿;逗得少男少女们跃跃欲试、憧憬未来,巴不得自己明天就长大,青春就到来。老少三班各有所得,各有所思,其乐融融。
“坐茶棚”不仅使青年男女学会了唱歌和编歌,很多人还收获了爱情。他们在“坐茶棚”中互生好感,逐渐建立感情,姑娘小伙互赠信物后,由小伙子禀报爹娘,请媒人到姑娘家提亲,明媒正娶,喜结良缘。
然而,随着“文革”把茶棚作为“四旧”来破除,学习和传承苗族歌鼟的传统载体逐渐消失。加之改革开放后锹里地区年轻人纷纷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原先与外界长期相对隔绝的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社会状态被打破,苗族歌鼟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空间在迅速萎缩;年轻苗族同胞对苗族歌鼟的兴趣日益淡漠,苗族歌鼟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存在被外来文化同化的危险。尽管当地政府采取多项抢救措施,但收效并不明显。
这一现象,令龙景平歌师非常揪心。这位曾经舍弃金饭碗,辞职不当干部,一心一意钻研苗歌,把传承苗族歌鼟当作事业来做的省级传承人,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爱好、学习苗族歌鼟的人越来越少,苗族歌鼟传承后继无人的难题。
“绝不能让苗族歌鼟失传!”龙景平暗下决心。他自己出钱在县城附近盖了一栋三层楼的木屋,专门用来传授苗族歌鼟。每到寒暑假和节假日,他免费教授苗族歌鼟。但是,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大多一年才回来一次,即使想学也没有时间,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这种状况令他非常着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在2014年春节期间出现了转机。
“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最经济、最快捷的现代化手段,来传播我们苗族的传统文化。”2014年春节,在外务工回家过年,并于2013年7月在广西梧州建立了“靖州宝石加工”群,尝到QQ 甜头的年轻人龙家芳一语点破迷津中人。龙景平眼前一亮,要龙家芳把“靖州宝石加工”群改为“靖州宝石歌鼟”群,做到宝石加工业务和学习苗族歌鼟两不误。于是,现代派的“茶棚”应运而生,进入“靖州宝石歌鼟”QQ群的苗族歌鼟爱好者日益增多,“茶棚”又重新热闹起来。
在龙景平的推动下,靖州越来越多的苗族歌鼟爱好者在网上寻找到了适合自己口味的歌鼟QQ群这个新“茶棚”。如今,歌鼟新“茶棚”已有40个,群成员少的“侗族苗族山歌交流群”177人、“锹里苗相会”多的达1073人。据悉,在新“茶棚”诞生之前,传唱苗族歌鼟的不足1000人,40岁以下的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如今,在新“茶棚”里注册学唱苗歌的多达16000多人,其中40岁以下的14000余人,占88%。这些人中有在新疆打拼的“爱到心扉”,有在杭州嘉兴工作的“梅子”,还有更多“茶棚”常客散落在全国各地。由于新“茶棚”的作用,苗族歌鼟爱好者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经考核有500多人达到歌师、歌手的水平,县苗学会为他们颁发了歌师或歌手证书。
“吃了夜饭无事干,打开网络学歌来;Q群茶棚好唱歌,教乖几多锹里人。”在广西梧州务工,年仅28岁的龙智新在“苗族歌鼟”群里唱道,这也是她利用新“茶棚”学习歌鼟的深刻体会。“感谢腾讯QQ,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容易操作的软件,构筑起了学习、交流苗族歌鼟的平台。可以说,这就是当年的茶棚。我们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唱歌,往往羞于开口,而在网上QQ群中可毫无顾忌地大胆学、大胆唱。”从2014年起,她工作之余,几乎天天在新“茶棚”中练习,经过两年多的历练,渐渐掌握了苗族歌鼟的编唱技巧。2016年4月,靖州县苗学会又将在新“茶棚”中脱颖而出的龙智新等十名新秀,认定为“苗族歌鼟青年歌手”,颁发了证书。
在新“茶棚”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还很多,舒珍英是其中之一。“苗族歌鼟这东西很奇特,越往里钻,就越喜欢它,越爱它,就越想学好它。”这是远嫁洪江市的中锹姑娘舒珍英常挂在嘴边的话语。自从2015年4月在新“茶棚”里接触苗族歌鼟后,就深深地爱上了它。为学习苗族歌鼟,她把老公从洪江带回靖州从事水果种植开发,让自己植根于苗族歌鼟的发源地;为学习苗族歌鼟,她不停地带着老公回娘家苗寨参加婚嫁喜事和“打三朝”等活动,让其感受苗族歌鼟的无穷魅力,了解博大精深的苗族传统文化;为学习苗族歌鼟,她时常带着老公参加新“茶棚”群友的现场交流活动,以消除不必要的猜疑和误会,取得了汉族老公的理解与支持。在这所新“茶棚”里,舒珍英成长很快,不仅崭露头角成为新秀,更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破解了苗族歌鼟中“依字音变调”的难题。
在锹里小有名气的歌手谢弟枝,时常收到群友要其开设新“茶棚”教唱苗族歌鼟的请求,他怕管理QQ群占用过多时间,影响工作和家务,造成家庭矛盾。对于开不开群?建或不建“茶棚”?非常纠结,犹豫不决。妻子知道情况后,便主动开设了“歌鼟之乡”QQ群,建成了新“茶棚”,夫唱妇随,共同管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如今该群已经有群友368人,学习风气正浓,学歌唱歌的人络绎不绝。
除龙景平和谢弟枝以外,支持新“茶棚”的资深歌师越来越多,“天德星、千杯不醉、依稀、失意、相顾无言、锹里花香、漂亮女神、桃园结义、南川、江湖听雨、永恒、娃细姚、东方之珠”……不胜枚举。
新“茶棚”,突破了空间限制,拾起了时间碎片。无论在长城内外,还是在大江南北,“茶棚”一线牵,天涯若比邻。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休假,还是工作之余,群友们在新“茶棚”里想唱就唱,唱得响亮。
新“茶棚”作为虚拟的家园,还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温暖了游子思乡的心。
新“茶棚”的出现,为传承苗族歌鼟寻得一条新路径。濒临灭绝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又渐渐时兴起来,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