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南苗族的牛崇拜
湘西南苗族的牛崇拜
没有血腥角斗场斗牛的喧嚣,也没有残忍锥杀牯牛的祭祀,有的只是苗族人对牛的特别爱惜和人畜间的和谐相处。湘西南的苗族人对牛的尊敬和崇拜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内涵。
湘西南苗族牛崇拜的起源
在苗族悠久的历史上,传说渔猎时代,苗族人虔诚崇拜“盘瓠”(盘瓠即葫芦狗,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传说中的神犬,为传说中苗族、瑶族、畬族等的祖先。作者注);传说农耕时代,苗族人虔诚崇拜水牛,至今这两种崇拜都沿袭下来。湘西南为古荆楚之南极,为古苗疆和古苗民原居地之一,现今邵阳的绥宁、城步等和怀化的靖州、会同、通道苗族人口在50左右万。是我国苗族人主要群居地之一。苗族人对牛崇拜起源的传说主要有两种。
一种传说是,水牛与老虎要结为兄弟,水牛年长理应是大哥,但老虎并不佩服水牛,要水牛称它为大哥,水牛不干。于是,老虎心生一计,以自己的特长—-格斗方式,决出昆仲,水牛慨然答应。双方约定,七天七夜后,一决雌雄。老虎来到山上,用藤条缠绕身体,缠了七天七夜,自以为可保万无一失了。而水牛则到田里洗泥澡,打泥滚,然后站起来边吃草边晒太阳,如此反反复复,身上结了一层厚厚的泥巴。决斗时,水牛让老虎先动手。老虎得意洋洋、张牙舞爪,想一举将水牛击败,使劲朝水牛扑去。但它咬来咬去,只咬得满嘴是泥灰。轮到水牛,只见它头一摆,就用锋利的双角,将老虎身上的藤条拨开几道口,差点刺破老虎的肚皮。老虎吓得浑身发抖,不得不甘拜下风,老老实实地拜水牛为大哥。从此以后,老虎见了水牛就下跪,或者干脆避开,躲得远远的。据说如今老虎身上的斑纹就是当时用藤条缠绕身体留下来的印痕,而水牛喜欢到水田里滚泥巴也是水牛后代继承了水牛先祖的优良传统。当在许多民族心目中,老虎最厉害,可用于避邪。但在苗族人看来,最能避邪的不是老虎,而是老虎的哥哥水牛。
另一个传说是,在很久以前,苗家山寨里有一对夫妇,生有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农历四月八那一天,小男孩去山上放自家的水牯牛,来到一个山坳里,遇见了一只老虎,老虎扛(叨的意思,湘西南土语)着小男孩就走。水牯牛见了,去追赶那只老虎。水牛拼着命不停地追,最后老虎被水牛追逼到了一座高高的田坎下,老虎不得不放下小男孩,与水牛展开了搏斗,老虎最后被水牛用两只大牛角抵死了。水牛在和老虎搏斗时也受了重伤,它走到小男孩的身旁,用舌子舔着昏迷的小男孩,直到小男孩苏醒大哭出声,它才慢慢倒下并死去。山寨的人为了永远记住水牛的救人之恩,把水牛葬在山坳里,并要小男孩认水牛为“亲爷”(亲爷:寄名父的意思,寄名父,在湘西南农村为了儿女容易成长,就把他送到命硬的人处做寄名儿子,以求庇佑。湘西南苗寨至今还在给小孩认牛狗家畜、古树、巨石等为“亲爷”习俗,其意在避邪避祸,长命富贵,易养成人。),并把小男孩的名字改成“水牛”,把小男孩的生日改成农历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也就逐渐演变成了牛的生日。而苗寨里,凡是农历四月初八出生的小男孩,其乳名大都叫“水牛”,此风俗直延续到现在。
其他说法还有苗族人以牛作为自己的图腾,他们认为牛就是他们的祖先,崇拜牛也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也有说法是苗族把水牛与龙,视为相同的一种神话动物,认为龙和牛可以互变,牛耕地,龙降雨。
牛崇拜体现在苗族人对牛的爱惜和尊敬
牛作为苗族的崇拜对象,在湘西南各苗寨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同的崇拜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湘西南各地苗族村寨是典型的传统农耕民族,农业生产是他们生存的根本,人牛一起耕作,产生了不可割舍的情感。牛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牛是维系苗族人生存的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牛,苗族人连最基本的吃饭都成问题,所以牛在苗族人心目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牛不仅仅被当作是家庭的重要劳作工具 ,且也被看成是一个家庭的重要成员,苗族人有“牛是半个家”的说法。因此,他们将牛当作“衣食父母”,当作有血有肉平等的一种生命,对牛格外的爱惜和尊重。
人牛共屋 苗族人在修建房子的时候先要把牛住的地方设计好,与自己同住一个屋院,牛住的地方一定是大而宽敞的。也有一些住在大山深处的苗寨,人牛分居,人住山寨,牛住山坡,但牛住的房子和人居住的房子差不多,牛住的房子不叫牛棚、牛圈,而叫牛屋。绥宁关峡苗族乡各苗寨和城步丹口镇一部分则把人牛分居的牛屋叫“牛山”,意思是牛山寨,把牛住的地方和人住的地方都平等称为山寨。
人牛共饮 酒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制酒、饮酒、唱酒歌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酒文化。苗族人苗族酒文化也溶入到牛崇拜了之中。人牛共饮体现了苗族人对牛的情感。每年春耕,主人和牛来到田里,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忙着犁田,而是喝酒。主人用竹筒装上满满一筒米酒,先喂大部分到牛嘴里,接着喂上糍粑,然后主人才将竹筒面对牛举过头顶,向牛敬酒,并将笔筒里的剩余的酒一饮而尽。苗族人称为“开犁酒”,意思是主人祝愿自己和牛伙伴春耕劳作顺利。当整个春耕生产插完最后一把水稻秧的那天,主人要把牛牵到河里洗一个清水澡,上岸后,用干净的布擦干,然后和“开犁酒”一样,主人和牛同饮一竹筒酒,只是将糍粑换成了煮熟的稻谷。这次牛人同饮被称之为“洗脚酒”,意思是主人酬谢牛在春耕中的辛劳。
牛的生日 农历四月八是牛的生日,在牛生日这一天,苗寨村民家家户户都要牛休息一天,杀鸡鸭、备酒饭到牛栏前祭牛神,用米洒、糯米饭和煮熟的稻谷喂牛。
水牛尝新 每当水稻熟了,有水牛的人家在开镰收收割前,主人要先到田里割一捆稻谷,脱粒煮熟后让水牛饱食一餐,苗族人叫水牛尝新。而黄牛不能享受这个待遇的,为什么呢?苗族人的说法是,黄牛一看见水稻,不管青黄还是稻谷,一律通吃,平时还爱偷着吃。而水牛则不同,水稻一旦泛黄,水牛就不吃了,所以他们认为水牛更具有灵性。
倒死一半 牯牛和牯牛在一起免不了要打架,湘西南各苗寨没有斗牛的习惯,相反,他们非常爱护牛,禁止牵牛打架,至今“牵牛打架”一语在湘西南苗寨含贬义,意指那些无事生非,没事找事的人。有时牛打架不可避免,湘西南各苗寨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即“倒死一半”,意思是两家的牛打架,随便哪家的牛,只要当场身亡,另一家活着牛的主人就要赔偿死亡牛主人家一半的损失。
牛的禁忌 湘西南各苗寨,对牛有很多方面的禁忌。杀牛祭祖,被认为是对祖宗的大不敬,为各苗寨所禁止,也禁止将牛肉带进宗庙。无故宰杀耕牛被认为要败家。每年的春耕从牛下田开犁始至这年的农历五月底,苗寨里禁食新鲜牛肉。年老无法耕作的牛要养着,不能随意宰杀,直到老死。当然,湘西南苗族人不也是不食人间烟火,有两种特殊情况是可以宰杀,但这两种情况也有讲究。一种情况是,年老得不能站起来的牛,先不能用刀子杀,而是由四五个汉子将牛翻成肚皮朝上,主人要烧香焚纸跪拜为其送终,这种方法大多数老牛很快就死亡。如果按上叙方法不行,就只好补刀了。补刀时要先将牛的双眼蒙上,补刀的人要跪地用刀。另一种情况是,牛在外摔瘫了,不能起来,又医治不了,其处理方法也是按第一种情况来做,烧香焚纸跪拜少不了。苗寨里的人不愿杀牛,认为宰杀牛是一种罪孽,由此,牛的主人要将牛头送给杀牛人,杀牛人要将牛头带回家敬奉祖先神灵,以示谢罪,这样才可避害。
牛崇拜体现的苗族传统文化之中
苗族人崇拜牛也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苗族人以牛作为自己的图腾,在生活和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元素。
湘西南苗族人在修建房子的时候,不管是正屋还是仓楼,两边的鰲头大都是牛角形,寓意家庭吉祥安康、人丁兴旺、辟邪、防止火灾等。
苗族也是一个非常爱美的民族,牛崇拜在苗族服饰和头饰上也有美丽的展示。苗族人的盛装上绣有很多图案,其中就有牛,苗族妇女把牛绣得栩栩如生,巧夺天工。而在头饰方面,最突出的就是银制的牛角头饰,那对大大的高高耸立的雪白的银水牛角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牛崇拜在苗族手工艺品中都有具体表现,如雕塑、刺绣、剪纸等。特别是水牛角的形象运用到工艺品中,造型雄伟壮观,是苗族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在苗族的刺绣与剪纸的图案中有龙头牛身形、有牛头蛇身形等,都充分表现出对牛的崇拜。
牛崇拜在苗族祭祀、舞蹈和体育竞技中也有着两种具体表现。
祭牛 “祭牛”是湘西南苗族的一种祭祀活动,是湘西南巫傩文化的一部分。绥宁大园古苗寨至今保存着祭牛的风俗。每年秋收之后,由主事人家选定好日子,通知到寨子里的家家户户。那天,他们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把牛屋打扫干净,家家户户牵牛下河,为其洗身,喂米酒和精料。然后带着当年收获的新米(每户一到两公斤),到指定祭牛场所,放在祭台上作祭品。祭祀仪式由专门请来的师公主持,祭牛时村民神情虔诚,与祭祀祖先一样,崇敬至极。祭祀开始和结束时段,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牛角声声。仪式结束后,村民载歌载舞,庆贺今年的丰收,祈求来年的个好收成。
撞尤 湘西南各苗寨至今还流传着一种集舞蹈和体育竞技如一体的游戏——撞尤。撞尤分为两种,一种是舞蹈,一种是竞技。作为舞蹈(绥宁东山寨市等地叫逗春牛),一般是节庆和祭祀活动中进行表演。舞者由两人仿一头牛,手持用木制或竹制的水牛头,身披特制牛皮(或布毯),仿牛行状,惟妙惟肖,作斗牛状,诙谐有趣。用敲击锣鼓的声音模仿水牛的叫声为舞蹈增添了音乐,使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十分和谐,令人赏析悦目。作为竞技,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既是姑娘节又是牛的生日,寨子里要挑选一批健壮的小伙子来仿斗牛竞赛,参赛者既要讲究动作优美,又要拼耐力,还要听鼓声和牛角号指挥,最后的胜负由三位寨佬裁判决定。获胜者得的奖品一般是每人米酒一竹筒,鸭子或鹅一只。
今天,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机械的轰鸣已逐步替代传统农耕方式,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湘西南苗族的牛崇拜在不久将来,是否也将传统农耕方式的消失而消失,只能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