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笋苗寨
地笋苗寨 位于三锹乡,距县城38公里。是我国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衣苗”聚居区,也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歌鼟的主要传承地。全寨现有居民120户,人口670人,除苗族歌鼟外,这里还有极具特色的玩山会友、茶棚相亲、抢新娘等婚恋习俗及祭祀、节庆等生活习俗。《舌尖上的中国》、《爸爸去哪儿》等知名栏目在此选址拍摄。现为国家3A级旅游景点,全国生态文化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拦门酒]:但凡有客人到苗寨来,苗家姑娘会在迎宾桥上拉起红绸,端起美酒,唱起迎宾歌,为客人举行迎宾仪式。进入地笋苗寨,必须得喝拦门酒。拦门酒有“三不原则”:一不能碰杯,二不能碰手,三不能不干。如果你长得合苗家姑娘的意,还会享受揪耳朵的礼遇,代表苗家阿妹看上你了。
[油茶]:油茶是将蒸熟的糯米拌以特有树叶染红、绿、黑三色,晒干后用油炸好,即为“泡茶”,再用少许食油将黄豆、花生等炒香,然后将大米炒成糊米、加水、茶叶、食盐煮成浓茶,最后撒上“泡茶”、佐以炒黄豆、花生、辣椒、葱花等佐料。即成了色香俱全的苗家油茶,有“消暑解热、祛湿驱寒,生精健胃”之效,是苗家人早饭前的必用饮品。当然喝茶讲究茶道,苗家的油茶也不例外,油茶也叫“朗朗茶”,通俗地说就是要大家边摇边喝,可以看到这碗上只有一根筷子,一根筷子能喝干净谓之入门,不用筷子则可称之入道了。
(故事)相传在古时,苗家有户人家很贫穷,有客人来家了,可家里没什么好款待的,只有些许米,和一些茶叶,老汉就交代老婆:你先煮些茶给客人喝,我去找点菜来。老汉出了门,去找菜,老婆就在家煮了茶叶,可等了许久还不见老汉回来,老婆婆觉得很不好意思,就把仅剩的米都加了进去,希望客人能吃茶吃饱,茶水和米都煮开了,老汉还不见来,于是老婆婆就端于客人吃,客人吃了觉得很美味大声叫好,老汉才讪讪然出来,原来老汉早就回来了,只是没找到好菜,只找到两个鸡蛋,觉得不好意思就一直躲在门后,客人理解了老汉,同时也对这米煮的茶赞口不绝,老汉见客人不嫌招待不周,感慨不已,同时这油茶也就这样在锹里传遍开来,成为待客的必备之茶。
[绕塘路]:走在这条路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地笋苗寨独特的民居布局,地笋苗寨最初有人居住约在一千余年前,集中聚居大约在洪武年间,全寨120户,670余人,吊脚楼群因山就势,顺坡而建,左右比翼,前后参差,顺应了“有山靠山、有岗靠岗、有溪依溪、有塘绕塘”的苗家民居选址原则,表达了苗民上应苍天、下合大地的吉祥祈求。
对面的山头像竹笋!所以这群山之中的苗寨被称之为:地笋苗寨。这个寨子上两山环绕中间单独凸起一个小山包,所以风水上又被称为“双龙抢宝”。
[锹里花苗古建筑群]:地笋苗寨所有民居皆列入了湖南省第九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学术称为“锹里花苗建筑群”,可以看到都是依山而建,半悬空式的干栏式建筑,体现了苗家“山多田少”的现实情况及苗家人对土地的珍惜。
[小木屋]:苗寨都是吊脚楼,木建筑结构,防火是第一要素,所以苗家人的粮食一般不存放在家中,而是选个傍水之处,修仓存放。在古老的苗寨,治安问题是不会被首要考虑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在这里得到了良好的体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苗寨的民风淳朴。
[第一口古井处]:这口井是地笋苗寨最大也是最古老的一口井,叫人才井。地笋苗寨呈“品”字形地分布着三口古井,分别叫天才井、地才井、人才井。天才井寓意风调雨顺,地才井寓意五谷丰登,人才井寓意人才兴旺。从厚重的井苔和饱经沧桑的石坎上看出它的历史及民间工匠扎实的石砌水平。苗家人逢水必歌,木板上的歌鼟唱词,这是苗家人对生活的歌颂,也是对饮水思源的感恩。
[新娘担水]:在苗家新婚后的第二天新娘去担水。一是男方为了打糍粑给新娘带回家作为酬谢,请新娘担水泡米;二是意味着夫妻感情鱼水合欢、细水长流。口井就是新娘担水的井。
[歌鼟表演场后池塘路]:山上竹林里一左一右并立的两棵枫树,寨民们称为“公母神树”,山上的竹叶枫叶飘落到这口池塘里,如金玉落盘,这是寨子里最有灵气的地方,地笋苗寨的整体亮化工程是以此为核心设计的,在这个区域居住的百姓还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家里先生女儿再生儿子,所以这里的风水还叫“长女之地”。
[歌鼟表演场]:是靖州苗寨歌鼟最完整的展示平台。歌鼟表演场旁边的歌廊,地笋的老百姓叫它“聚心亭”,是广大群众为地笋苗寨开发建设集资修建的。表演场四周有一些石桌石凳,是苗家的棋局阵,里面可有“牛角棋”、“三三棋”、“打子棋”、“猪娘棋。
[登鼓楼]:地笋苗寨鼓楼,高27.2米,共有十七层,使用面积三层,目前是靖州县最高的鼓楼,建筑面积175㎡,为塔式建筑结构。四根主柱高16M,尾径30公分。鼓楼是苗寨人民的重要建筑场所,它是苗寨的心脏,是一村一寨或一族一姓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一切全寨性的活动基本都在鼓楼或鼓楼周围进行。鼓楼是地笋苗寨的行政议事中心(村委会),娱乐中心(场景表演地)、休憩中心(农家书屋、休息场所)。